山林野地裡的瑰寶
山林野地裡的瑰寶
我們有些時候聽到福音大收割在大型佈道會發生, 一次幾千, 幾萬人信主, 都會覺得甚為羨慕. 不過這畢竟是少數. 絕大部分狀況下, 失喪靈魂都是一個一個慢慢的尋找回來的. 在都會地區或大型的城鎮, 由於人與人的接觸比較密集, 傳福音還比較容易些, 但如果在山林野地, 人口本來就稀少, 加上散居各處, 要傳福音真的就很難了.
在山野林間常常道路崎嶇, 蜿蜒難行, 加上地形高低起伏極大, 交通行進顯得很不容易. 但是神對於這一些散居在深山各處的人, 卻有著一樣的愛, 想贏回他們, 帶他們回家. 因此神就呼召了一群特別的福音使者, 我把他們稱為”孤鳥傳道人”, 承擔著這個艱鉅的任務, 來到這山野林間傳福音.
我所認識的孤鳥傳道人, 往往學歷不高, 但是信仰堅定, 內心火熱, 回應神的呼召, 歷經多年的辛勞, 仍堅持不懈, 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為了贏回失喪的靈魂, 踽踽而行, 一步一腳印, 在各高岡與低谷間, 尋找那一些未得之民. 這些孤鳥傳道人往往收入微薄, 生活極為清苦, 但仍然把天上的志業擺在第一位, 輕看自己及家庭的缺乏, 以贏回靈魂及造就生命為首要任務.
這一次的中國西南山區宣教工場探訪, 我們就特地去拜訪一位興起發光支持的孤鳥傳道人. 這位熱愛傳福音的神的忠心僕人, 就是我前一陣子所寫的一篇有關於”700塊人民幣傳道人”的主角. 他帶領一個五個人的團隊, 在五個縣市的廣大山區做傳福音及牧養的工作. 據他描述, 多年以來, 他在這廣大的地區建立了五十幾個福音據點, 包含教會, 小組, 與家庭聚會. 人數從幾個人到100多人都有.
這真是不可思議的成果. 沒有教會和機構的支持, 多年來他們竟然能夠”自得其樂”, “自給自足”的存活下來, 而且福音的成效如此的豐碩. 我不禁讚嘆他們的堅毅與忠心. 環境如此不容易, 條件也是這麼差, 但都阻攔不了他們傳福音的熱心.
在他們的帶領下, 這一次我們的短宣隊有兩天的時間都在這一些山林野地裡面穿梭, 參觀他們的福音據點. 兩天下來我們實際看了八, 九個地方, 除了佩服他們之外, 更能夠體會傳福音實在沒有捷徑, 而且是一條長久堅持的道路, 才能看到果效.
感覺上這一片廣大的山區就是他乳養的孩子, 他是如此的熟悉, 如數家珍一般. 常常車行到中途就會停下來, 開始向我們說明當地福音的狀況, 他會手指著這個村莊, 那個山頭….清楚的說出在當地有幾戶人家信耶穌, 有幾個聚會點, 目前狀況如何如何…對於少數民族他更是了解透徹, 哪一個村莊是彝族, 花苗族, 阿細族,….所居住, 福音狀況如何, 他都可以一一的說出來.
某一天的傍晚我們的車在高山上的斜坡上爬行, 他對我們說, 在他有車以前, 多年前, 他來這個地方不是走路就是坐鐵牛(三輪貨車)來的. 因此每次出去都耗費很多的時間. 同行的師母則對我們說, 從結婚之後, 只要牧師出去他一定跟行. 即使後來有了孩子, 不管年紀多小, 一樣是把孩子帶著走. 往往一天的奔波下來, 回到家都是三更半夜了. 長年的”操練”, 練就了他們孩子非常的乖巧. 這一次看到他們一歲多的小女兒, 跟著我們一天十幾個小時的行程不哭不鬧, 真是一點也不虛假.
有一天我們來到某個山頭的一個村莊, 已是傍晚時刻. 這個村莊大部分都是拜偶像的. 但是卻有一個家庭聚會所, 平常有幾戶人家會到這裡來聚會. 我們到達的時候看到家裡面幾個大人正忙著在洗青菜, 為我們準備晚餐. 在等待的時刻, 師母跟我們說, 幾年前這個家庭小組剛成立的時候, 為了牧養他們, 牧師跟師母一家幾乎每個禮拜都來參加他們的聚會.
但是很特別(不容易)的是, 他們的聚會不是在白天, 而是從晚上9點開始. 當時他們的大兒子才幾歲, 到了要聚會的時候已經非常疲憊想睡覺, 他們只好把他帶到車子的後座睡覺, 並把車門鎖起來. 等到聚完會回到家都已經半夜時刻了. 孩子年紀稍長上小學之後, 則常常要在探訪的路上找時間寫功課, 因為孩子太小實在沒有辦法把他一個人丟在家裡…..
跟他們兩天的相處, 看到他們的忠心, 信心, 與恆心. 讓我驚訝與驚喜不已. 其實我的驚喜有一點私心. 因為這麼珍貴的”福音瑰寶”長年被丟置在山林野地自生自滅, 卻自己長得如此榮美, 成效如此卓著. 興起發光何其有幸, 能夠認識他們, 被他們所接納與信任, 與他們同行, 並且竭盡我們一份小小的心意來幫助他們. 想到這裡真是感恩再感恩.
每一次宣教工場的探訪, 都開闊了我的眼界, 讓我對福音工作有不同的體驗, 並且對現今教會的景況有很多的感嘆. 在山林野地長年奔波的這些孤鳥傳道人, 神的福音使者們, 或許他們無法像神學家高談闊論神學, 也沒有康慨激昂的情緒的敬拜, 但是他們經年不懈的獻上自己, 胼手胝足, 一步一腳印的耕耘, 卻是讓我最敬佩的. 我相信他們的辛勞, 在永恆裡必然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將來在天上必大得獎賞. 讓我們祝福他們, 也與他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