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的希望
旱地的希望
興起發光所支持的緬甸北部果敢地區的傳道人, 在聖誕節期間忙完了教會, 兒童中心, 與社區的各樣福音外展活動之後, 並沒有時間休息.
跨過2019年元旦的這幾天, 經過重重政府的批准之後, 他們團隊一行人將帶著我們送去的眾多物資, 包含毯子, 太陽能電燈, 床單, 書包…. 到山上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去發放, 並且也在當地辦佈道會, 之後調查當地的需要, 也匯集居民的意見, 對我們在當地辦學校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建議.
這一些山上的村落, 距離果敢的主要城市 “老街”, 光是騎摩托車都要7個小時以上. 物資的運送則更不方便, 必須先用車子運送一段距離, 再轉換成摩托車運送, 最後再由村民下來人力背負上去.
完成了山上的工作之後, 福音工人們又要到距離山上最近的一個市集區, 去調查在這個地方買地蓋學生中心的可能性. 在這個山下的小市鎮, 有500多個學生是由山上下來的. 平常在這裡讀書的時候, 居住常常是有很大的問題, 於是寄居在各處民宅的狀況非常普遍, 其品質可想而知. 平常對於學生三餐及生活的照料那就更不用說了.
我們在當地的傳道人看到這個好機會, 就跟我做了介紹跟溝通, 詢問是不是可以在當地買一塊地, 蓋兩棟簡單的房舍, 再聘請兩個人照顧他們的生活, 也在平常生活中, 藉著唱詩歌, 讀聖經, 分享等等, 給他們傳福音.
傳道人也跟我說, 山上的家長們一定會非常高興他們孩子平常在遠地上學有人照顧. 這當然也是我們傳福音的好機會. 我聽完他的分析, 當然一口就答應了.
傳福音本來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我們必須找尋各樣的機會, 並且有聰明, 有靈巧, 願意因地制宜, 做各樣福音手段的調整. 最重要的是, 在貧困地區必須以幫助他們真實的需要為切入點, 找到跟他們連結認識的機會, 如此一來, 日子久了一定會看到福音的果效的.
我們常講台灣是拜偶像的國家, 信基督的人不多. 但據最近一個大規模的調查顯示, 台灣五歲以上信基督教的人已經達到6.9 %. 當然城鄉差距與區域的差別還是很大. 可能從1-2%到20%都有.
緬甸是一個篤信佛教的國家, 但早期西洋宣教士在緬甸的福音工作也頗具果效. 因此整個緬甸信仰基督教的比例跟台灣其實差不多(6.8%). 但是讓我非常訝異的是我們果敢地區宣教士的描述. 他說果敢地區是整個緬甸福音最乾旱的地方.
果敢地區(自治區)面積大約2,000平方公里. 在2011年前稱緬甸撣邦第一特區, 首府老街, 以漢族佔絕大多數. 世居緬北的漢人在緬甸國內被定義為果敢族, 具有緬甸官方法定少數民族的地位. 在2008年打仗以前, 果敢地區的人口大約15萬, 之後由於打仗的關係, 很多人逃到這個地方.
2018年的統計, 果敢地區的人數已經達到80萬. 但是在該地區的基督徒人數據估計不到2, 000人. 也就是說連0.25%都沒有. 所以如果說台灣是福音的旱土, 那緬甸的果敢地區真的不知該如何稱呼才好.
但是如果就傳福音的觀點來講, 我們卻認為這是一塊寶地. 充滿了各樣的機會, 只要我們願意投入, 努力的去耕耘. 目前客觀的形式對傳福音大有好處. 這個地方因為長年戰亂的關係, 充滿了流離失所的難民, 孤兒, 破碎家庭, 與貧窮者. 不管這些人平常信奉什麼宗教或巫術, 在他們生命最窘迫的時候, 就是我們傳福音給他們最好的機會.
當然人力跟物資的投注會很大. 很多人會把它當成這是慈善工作而已. 這是大錯特錯的觀念. 任何慈善的需要就是福音最好的切入口, 也就是說以慈善為前鋒, 福音為後盾, 那地早晚會被轉化. 不是嗎!?
興起發光在果敢地區目前支持三個兒童中心, 一個教會, 與一個小型的難民營. 2019年我們打算在山上蓋一所學校, 也在山腳下的小市鎮興建一個學生中心, 來照顧平日在哪裡讀書的學生.
在老街附近, 教會已經買了一塊7畝的地, 將來會有很多難民被安置在這裡. 我們將為他們挖水井, 也提供各樣物資的供應.
此外, 我們也開始和當地的傳道人討論, 要集合當地的教會資源, 辦一些短期及長期的培訓班, 讓目前在緬甸北部, 各處前方傳福音的工人, 能夠得到更紮實的裝備.
我們相信, 只要我們忠心擺上, 持之以恆 , 勤於禱告, 求神帶領與供應, 黑暗之地看見真光, 人心迴轉歸向真神, 乾旱之地有春雨秋雨澆灌的景況, 是指日可待的.